苏大中外合办(苏大中外合办保研)
苏大中外合办的背景
中外合办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高等教育模式,最早的国外合作办学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2003年,教育部就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实施条例》,为中外合办创造了更好的法律环境。
苏州大学也在众多高校中率先尝试中外合办模式。2006年,苏州大学与佛罗里达州大学联合设立苏州大学佛罗里达州大学联合学院,开展本科教育,是全国最早的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之一。
苏大中外合办的模式及特点
苏州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可分为两种:一是两校联合设立学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二是苏大与国外高校合作开展“2+2”教育项目。
若以联合设立学院模式为例,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 合办学院具有苏大所在地域特色,更贴合本地市场需求,更方便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实习岗位及就业机会。
- 中外两校都各自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势学科,而且不乏专业互补,融合双方的优势资源可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
- 中外合作办学的学院在教育板块上创新探索,更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力,为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旨在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提供新的途径。学校师资也得到充分利用和提升,不少学院的教授、研究员、外教等都具有丰富的、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经验。
苏大中外合办的优缺点分析
中外合办模式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 拥有来自国内、国际教育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借助不同的文化、学科背景,开展的课程更加多元化,学生可以获得更立体、全面的素质提升。
- 国外大学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能更好地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水平。
- 在学院管理、教学质量、教师培养等方面,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信息化。
缺点也存在,主要表现在:
- 学费普遍较贵,可能会造成师生不同的待遇,因而潜在的社会公平问题需要正视。
- 学生素养差异大,合办学院需要在课程设置及组织方式上进行合理安排。
- 合作办学所招收的学生可能更为倾向于留学及出国留学,可能会给国内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定的压力。
本科提升计划下苏大中外合办的变革
为了贯彻的教育思想,教育部自2016年启动了本科教育提升计划,计划通过“巩固做好品牌专业,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素质教育”等多项重要举措来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苏州大学中外合作学院作为我国中外合作教育的典型代表,进一步深化中外教育合作,为推进本科教育提升计划推进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包括以下措施:
- 学校实施人才现代化计划,凝聚师资力量,遴选优秀人才全力推进学校发展。
- 聚焦学生全过程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前沿探索,打造培养方案,实现学产品牌。
- 加强社会和校企合作,推进骨干专业建设与优化,营造自主创新的学校文化。
- 提升高水平教育资源,完善教学管理体系,率先培育创新人才。
苏州大学中外合作学院与众多高等院校一样,充分发挥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为本科教育提升计划的推进提供了借鉴。
中外合作办学不仅能促进国际交流,因此拓宽学生的学术视界,同时还能促进国内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
免责申明:
本文来自源互联网,仅供阅读,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